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文章详细

陆金所要“包办”P2P网贷 谁会买单?

来源:网络搜索 浏览次数:405次 发布时间:2015-08-21

  根据陆金所CEO计葵生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陆金所用户数已达1200万人,截至今年6月,陆金所累计个人零售端交易总额超过2000亿元;陆金所已与超过300家金融机构合作,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

  这些存量成为以P2P发家的陆金所转型的凭据,陆金所意图凭借着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打造一个P2P领域的“天猫超市”。

  谁会参加“包办”模式?

  陆金所的“人民公社”要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一是获客,借助陆金所1200多万用户的流量优势,降低入驻P2P公司在线市场推广和获客的成本。

  二是增信,陆金所会输出风控标准、技术以及相关服务帮助P2P平台提升风控能力,且要求P2P平台必须有资金托管,还要有保险、备付金、第三方担保等增信措施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果平台没有,陆金所将为其提供增信相关的服务。(背靠平安集团,陆金所拥有很多金融资源,何其牛气,你没有的,我都可以给你提供。)

  三是帮助P2P公司做产品设计。

  四是让P2P企业使用前海征信的征信数据。(这对于很多中小平台来讲应该还蛮有吸引力。)

  五是通过系统平台,降低P2P的运营成本。(是说P2P公司连系统、网站都不用搭建了吗?)

  六是催收等贷后服务。

  也就是说,在P2P的整个链条上,从产品设计、导流、增信甚至贷后管理,这一平台都提供相应的支持,相当于是一个包办的模式。只要你带着项目到我这来,我帮你把一切都搞定。

  P2P公司在这里会获得增信,不用再花那么多钱做线上营销,成本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在严格监管环境下,很多中小平台可能会死掉。

  但失去的又是什么?代价就是让这些公司放弃自己品牌,逐步沦为人民公社的一个资产推荐方,完全丧失了自身的核心能力。相信想做大自己一番事业的P2P公司都不愿这样。那么这就将影响入驻平台的质量。

  1200万用户转化与风险匹配难题

  先说说1200万的注册用户,这只是注册用户,实际的投资用户是多少?陆金所没有披露。

  但做过P2P市场的人都知道,把投资者吸引到平台上来开户相对容易,但开户之后要变成“活账户”那就有相当的难度,有多难,看看之前汇付天下的一组数据。

  汇付天下300万P2P虚拟账户中,有交易操作的用户(指进入过充值、取现、投标、借款和还款中任意一个页面的用户)仅占45.2%,交易转化率不到五成;有成功交易的用户(即成功进行过充值、取现、投标、借款和还款中任意一个交易的用户)比例则更低,仅为34.3%,有近七成的用户未进行过成功交易。

  当然,陆金所这个1200万的注册用户数在业内也是相当的规模了,对于中小P2P平台来说还是具有吸引力的。

  即使有投资的“活账户”在人民公社这个平台上又还有多少剩余价值?

  首先是用户的投资资金并不会因为陆金所引入了更多的P2P而增加。

  单个用户的投资金额未必会上升,用户投资能力是有限的,原来只投给陆金所的钱现在可能要平分到多个平台,但并不意味着平台变多,用户投资金额就一定会增加,人民公社上线之后,有可能是分流了陆金所之前的P2P客户。

  除此之外,现在P2P平台其实同质化很严重,大家的资产很多都比较雷同,产品没有差异化,提供一种商品、或者就提供几种商品的超市又有多少价值呢?

  还有一个就是风险匹配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妈都投了陆金所的产品。为什么,因为陆金所背后有平安,所以在回报率相对偏低的情况下,投资者们仍然选择陆金所P2P业务的。在陆金所平台上聚集的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是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而我们看人民公社的平台,大平台兴趣不大,我有信用、有背景、有品牌,为何要入驻人民公社?动力不是很足。

  但目前还缺乏较强的风控能力、没有太多品牌优势、资金获取能力不够的中小平台将更愿意入驻这个平台。

  而将这样风险相对更高的平台产品匹配给陆金所的投资者是否合适呢?

  “平台之平台”模式的逻辑在哪里?

  在金融市场上,极少见到类似的可与之相比的案例。

  银行代售各种理财产品,但这个理财产品后端的管理人的权责是十分清晰的。

  比如银行发售A、B、C、D公司的基金,ABCD就管理这些产品,从法律意义上不在分发给更下一层的主体。在再保险市场上,再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的风险。

  P2P领域“平台之平台”是什么逻辑呢?笔者目前只能理解成是对信用的二次经营。

  但这种信用的二次经营比较难以理解。天猫、淘宝存在的前提,是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消费者需要吃穿住行,衣服的样式有无数种,创意无法标准化,实物还涉及物流的分发。

  但单一的P2P领域是否需要“天猫”呢?简言之,陆金所在从自营转向平台的过程中,为在自身、P2P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创造什么新的增量价值?这一点是存疑的。

  在不缺流量,不缺风控技术、信用的情况下,陆金所将这些优势都分发给平台参与者,是在降低自己在同等流量情况的获利水平,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一次经营信用和风险的行为无法继续扩大规模,即陆金所无法为1200万用户提供更多可靠的“项目”。

  中国的P2P市场最重大的问题和匮乏是资产端,而不是资金端。解决不了资产端的问题,就无法做大P2P行业。

  资产端依赖于地面扫荡而非纯粹的互联网技术,意图借助大量小型P2P公司解决资产端的匮乏,这可能是陆金所转型最重要的理由。

相关标签:p2p贷款 p2p投资理财平台 P2P网贷行业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