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文章详细

【互联网金融动态】十项标准出台在即 大数据产业告别

来源:网络搜索 浏览次数:553次 发布时间:2015-09-07

  国家标准委正在着手制定首批共十项大数据标准,分别是大数据术语、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数据交易平台交易数据描述、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通用功能要求、数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多媒体数据语义描述要求、科学数据引用、数据溯源描述模型、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和通用数据导入接口规范。

  大数据企业如何发展,市场正在做出自己的选择。

  8月末,北京某酒店的一场大数据企业展上,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企业。现场展示有随着《江南style》起舞的机器人,有早期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触摸式数据可视化屏幕”……

\

  “你们的具体业务是做什么的”、“和大数据有什么关系”……和直观的服装展、美食展不同,大数据行业作为当下的风口新业态,其行业标准、商业模式正在探索中,参展的大数据企业们,以各种可视化的方式,把大数据产业的最新成果展示给观众。这场活动吸引了大批企业和研究人员,其中还包括自费从国外过来学习的教授。

  中国的人口数量,让其成为大数据大国,但却不是生来的大数据强国。国内大数据市场正在经历炒作、探路和实践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今年的大数据行业聚会,探讨的内容已经从2014年的数据是什么,发展到大数据产业的商业模式怎么做。

  从业务定位到市场开发,从产品生产到服务提供,大数据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大数据生态圈里,看上去很美的商业价值,已经吸引了一批创业者,将之视作弯道超车BAT的最大机遇;也有传统企业和行业巨头借势圈地扩张,寄望完成转型和整合。

  有学界和业界人士预测,大数据已经从概念炒作走向了稳步发展时期。另外,8月份出台的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纲要,系列鼓励和规范政策正在密集出台中。在大数据这个具体政策和标准近乎空白,正在野蛮生长的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上的各类企业,摸底大数据产业的商业化落地进程。

  应用行业参差不齐

  “扫码送牛奶”、“扫码送雨伞”……进入2015年,从中关村地铁站出来,簇拥围住你的人群,不再给你发传单,而是各类APP扫码推广。APP推广的大量聚集,让这里被戏称做“扫码一条街”。

  在大数据被各方合力推上风口的当下,这些APP推广工作人员会介绍,这款应用是基于某领域海量数据库的处理和分析的产品。在很多新上线APP的宣传里,“数据为王”,“企业对大数据的态度决定未来的高度”,类似的说法越发常见。

  事实上,这些企业是不是纯粹的大数据企业尚有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应用大数据,是大数据生态链上最终的消费者,是大数据得以应用的主要场景,而不是纯粹的大数据从业企业。

  抛开争论,这些大数据应用企业,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对数据的应用,是大数据行业发展的引擎”,有专家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每一次关于大数据相关的活动中,大数据的商业应用,是最受关注的板块。在8月26日的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开幕论坛上,关于大数据的商业应用,学界和业界即产生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北京大学鄂维南院士提到:“现在的数据分析公司是风起云涌,我把它说成是小锅炉战场,想当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就是自己在家里就建了锅炉就炼。”鄂维南称,现在的确什么人都可以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鄂维南还提到,数据交易存在经济学上的悖论,数据服务作为一个业务模式,它的商业模式现在没有真正被认可,数据通过什么方式赚钱,前景不是那么清楚。

  晶赞科技董事长汤奇峰在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上发言称,大数据交易并不存在经济学上的悖论。我国企业对大数据应用的现状基本都是初期的状态。应用的主要形式还是,基于大数据得到的商业洞悉,业务推荐和智能获客等三个领域。其中的典型就是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广告。

  汤其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体现在很多方面,大数据价值在交易和流通的过程中体现,并且会发生聚变效应,实现边际效应递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对于大数据应用,发展较好的还是以大企业为主,比如BAT、滴滴快的、Uber等互联网企业。不管是对外数据源采集,还是企业内部的数据资产管理,其互联网企业基因,以及自身的资本优势,使得他们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同样处于领先的态势。

  同时,由于这些拥有大量数据资源的企业,在分析挖掘数据形成应用的同时,放弃直接依靠出售数据获利,而选择对外提供数据服务和分析结果,为应用类企业的决策和东西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是应用类的数据企业或产品数量较大,占到了行业总数的三分之一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缺乏和技术难题导致数据获取难,缺乏数据资产管理意识,其对大数据的使用,仍在探路中。

  另外,我国的大数据应用领域分布仍然不够全面,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市场营销、电信、金融领域,而政府公共服务、农业类应用,发展还在原始阶段,近期个别企业还不时爆出数据造假的传闻。同时,数据应用的方式单一,思路狭窄,一些企业盲目学习国外的数据应用模式,也是大数据应用企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抢占数据分析高地

  如果说大数据的应用,是大数据产业的商业价值终端,那么大数据行业公认的大数据分析,将会是大数据产业的核心,是大数据能够点石成金的关键。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大数据的特性。数据本身不产生价值,当数据经过挖掘、归类和分析,能够给企业决策提供帮助之后,才具有价值。

  数据堂公司今年发布了一份《大数据产业调研及分析报告》,其中将大数据分析工作归类为商业分析、语音识别、图像分析、实时处理、空间分析、基因分析、用户分析、日志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九个种类。目前,国内在各个领域都已出现了一批相关大数据企业。

  与上述横向划分不同,另一些看法则偏向将大数据分析按商业价值的高低进行区分。前LinkedIn商业分析部总监,GrowingIO的创始人张溪梦介绍说,在数据分析发展更早的美国,数据分析区块已经按商业价值从低到高地细分为数据采集、大数据架构、响应性分析,诊断性分析、战略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全自动分析。而一旦做到数据分析全自动化,将会利用10%的时间,创造出这个行业90%的价值。

  在美国数据分析领域工作十余年的张溪梦认为,“数据分析前端过程复杂,分析昂贵,导致在过去若干年里,数据科学家90%的时间和工作都是进行数据清洗、整理、传输和存储,但真正产生价值的是剩下的10%。我们必须要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把金字塔底部做得非常狭窄,把以往很缓慢的流程缩短甚至透明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国内的数据分析产品,在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中仍处劣势。以日志搜索系统为例,虽然国内已有自主研发的日志实时搜索分析引擎面世,但市场使用的主流还是HADOOP、STORM和SPARK等国外开放计算框架下的产品,有部分互联网和金融企业则选择了SPLUNK等第三代日志搜索软件包,这同样也是美国开发的大数据工具。

  然而国内企业并非毫无竞争力,日志搜索分析引擎“日志易”的创始人兼CEO陈军介绍,这些国外数据搜索处理系统价格非常昂贵,同时由于之前的“棱镜门”事件,国外系统的软件后门也令一些国内的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担忧。

  人才短缺是限制国内大数据分析企业发展的另一大主因。《哈佛商业评论》曾将数据分析师称为“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当下也是稀缺和抢手的职业。鄂维南院士介绍,我国大数据发展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市场,最大的劣势是缺乏人才,“我们国家目前没有建立起非常好的培养大数据人才的机制,在大数据涉及的统计、机械学习等这些领域相比而言更加弱势。”

  滴滴快的CEO程维在讲述如何到硅谷挖人时提到,人才是最大的瓶颈,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大数据和机器算法的科学家,后来发现硅谷一线的互联网企业,像Uber、Facebook里面20%的工程师是华人。“我们派了CTO和一个代表团在硅谷把他们请到一起交流。”程维说。

  鄂维南认为,大数据分析人才的缺乏,当下数据人才市场,不仅有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学术界与企业界也在竞争。要想弥补人才短缺,在大数据领域取得领先地位,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既可以做科研也可以产业化做市场的国际标准的研究平台,或是解决之道。

相关标签:互联网理财 P2P网贷论坛 网贷监管 网贷投资 网贷平台黑名单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