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社会焦点 » 社会关注 » 文章详细

专利设备如何防控危险化学品事故

来源:专利交易 浏览次数:533次 发布时间:2015-08-20

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这使得危险化学品的存储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了解,爆炸现场已检测出碘化氢、硫化钠等物质,并存放约700吨氰化物。那么,对于氰化物等危险化学品仓储企业来说,万一发生事故,救援人员应注意哪些事项,在日常管理中又应掌握哪些预防事故的技术手段?专家介绍,在救援方面,一旦危险化学品发生燃烧、爆炸等,救援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使用专业灭火剂;在预防方面,国家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仓储企业必须配备可燃有毒气体报警探头、防爆电器设备。
  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危险化学品事故再次发生,我国在加强危险化学品监测、消防设备技术研发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还需加大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仓储企业的监管力度,使其配置齐全的监测、防爆、消防设备。
  消防设备 救人于危难
  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在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爆炸现场90%以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已查清,其中包括约700吨氰化物。
  “氰化钠为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属于有毒类物质,人类吸入、吞食微量氰化钠就有可能中毒死亡。氰化钠遇到酸性溶液会形成氰化氢气体,氰化氢也属于有毒类物质。”广东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检验研究所副所长刘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如果危险化学品发生燃烧、爆炸等事故,现场会有大量有毒物质,防毒面具和专业灭火剂将在救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次爆炸事故中,多种危险化学品的活性都很强,其遇水后容易发热、爆炸。因此,消防人员在救援时,不仅需要佩戴防毒面具,还要选取专业灭火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工作人员陈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刘杰强调,为避免吸入有毒物质,现场救援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防毒面具。在灭火过程中,现场如果有氰化钠,应选用泡沫式灭火剂。之所以不能用水灭火,因为自然水一般呈酸性,如果用水灭火,会使氰化钠产生化学反应,变成氰化氢。资料显示,氰化氢属于剧毒类物质,在空气中可燃烧,且达到一定浓度具有爆炸性。
  那么,我国在防毒面具和专业灭火剂领域的技术研发情况如何?记者以“防毒面具”和“灭火剂”进行中国专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5年8月15日,在防毒面具领域,我国申请人共提交了270件专利申请,技术内容涉及消防防毒面具、隔离式防毒面具等;在灭火剂领域,我国申请人共提交了2514件专利申请,其中涉及控制有毒气体燃烧的专利申请有6件。
  监测设备 防患于未然
  据《人民日报》报道,爆炸现场除了氰化物之外,还检测出液碱、碘化氢、硫氢化钠、硫化钠等物质。
  资料显示,碘化氢在常态下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易溶于水,具有强腐蚀性,且碘化氢遇热会释放出有毒碘蒸气。
  有专家表示,碘化氢等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存储、运输、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国家相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存储、监测设备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要求企业必须配备可燃有毒气体报警探头和防爆电器等。
  “可燃有毒气体报警探头是监测危险气体是否泄漏的第一道防线。当有毒气体浓度超过报警设定值时,其会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值班人员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避免燃爆事故发生。”刘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危险化学品在存储过程中容易出现气体挥发现象,仓储环境中的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火花,极易发生爆炸,因此,相应电器设备必须具备防爆性能。
  为了解上述两款产品的技术研发情况,记者以“有毒气体报警器”和“防爆电器”进行中国专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5年8月15日,在有毒气体报警装置领域,我国申请人共提交了17件专利申请,技术内容涉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报警控制箱、便携式有毒气体监测装置等;在防爆电器领域,我国申请人共提交了757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5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460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02件,技术内容涉及防爆灯、防爆开关、防爆镇流器等。
  “虽然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相关规范中明确规定企业必须配备上述设备,但在实际操作中,上述设备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刘杰介绍,可燃有毒气体报警探头很容易出现设备老化问题,尤其是在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受气候影响,各类设备锈蚀问题更加突出,相关企业在3年至5年内需要及时更换,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觉检查、更换相关设备,国家监管部门还需要加大检查力度,提升监测设备的可靠性。
  在陈军看来,我国除了继续加强危险化学品防控、救援等相关技术研发外,相关企业还需加强人员培训、规范人员管理,这也是保障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安全的重要一环。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