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社会焦点 » 社会关注 » 文章详细

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可能会成长得更健康

来源:网络搜索 浏览次数:677次 发布时间:2015-07-13

首先说,任何脱离语境的论述都是耍流氓。

其次,从后代(优生)的角度决定哪些人适合抚养孩子,哪些人不适合抚养孩子,是一种对生育权的不尊重。极端一点的案例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优生政策,即金发碧眼肤白的雅利安人的后代更加优秀,而残疾人,异见分子,有基因缺陷的人,也包括同性恋,是不被允许生育的,甚至还会被关起来杀掉。

再次,题目中没有写明同性恋家庭的孩子是领养还是家长一方自己生。这里要明确的一点是,即使生父 / 生母是同性恋,也没有科学证据说性取向会遗传。虽然有报道说发现同性恋基因,但是学术上依然有争议。我本人也是非常反对基因 / 身体决定论(biological determinism)的。而养父母的话,这个问题其实是和直人会不会被掰弯一样的。性取向有一定的稳定性,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容易改变。就像同性恋不会被“治好”一样,异性恋也没那么容易被掰弯(被掰弯,许多情况下可能是因为 ta 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或者本身有双性倾向)。如果有人反对同性恋家庭抚养孩子是因为觉得孩子会受家长的性取向影响,那么可以放心,孩子不会被家长掰弯。

回到这个问题,同性恋家庭适合抚养孩子吗?我的回答是如果社会足够多元,对性少数群体及其家庭没有歧视或者很少有歧视,那么这些家庭是适合抚养孩子的。去年有一个受到广泛报道的关于澳大利亚同性恋家庭子女的社会学调查,我自己也跟过,研究的结论是,和异性恋家庭相比,同性恋家庭的孩子更加健康:

该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澳大利亚 315 对同性父母以及 500 个孩子。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来自两个妈妈的家庭,百分之十八的孩子则来自两个爸爸的家庭。

结果显示,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同性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整体健康和家庭亲密感的测试中的得分要高出六个百分点。这一结果已经把家庭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考虑在内,所以结果较为精准。另外,在包括情感和身体等多项健康测试中,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则和普通家庭中的孩子没有太大差别。

据该项目专家分析,同性恋家庭孩子在家庭亲密感方面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两个家长之间的平等——相比异性恋家长,同性家长们在家庭事务上所承担的责任更为平等。他们按照兴趣和能力分工,而不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角色来分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澳大利亚是一个在 LGBT 方面相对开放的国家。虽然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化,但同志的事实伴侣关系是受到某些州认可的,而且同志在就业、社会福利方面也受到法律的保护。把这个研究抽离澳大利亚这个语境单独来看,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 LGBT 本身遭到歧视,甚至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那么可以想象他们的子女也不会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在中国,同性恋人群是不能够收养孩子的。不过即使可以,孩子几乎是必然会因为家长的原因被老师区别对待,或者受到同学和小朋友的歧视和欺凌,或者被邻居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闲话。虽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选择,但如果让我来选,如果我知道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遭遇这些,那么我宁愿就不要孩子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同性恋家庭不适合抚养孩子。上述研究也指出,“社会歧视是妨碍同志家庭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威胁”。问题更多在社会环境,而不是家长本身。

话说回来,同性恋家庭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涵盖许多不同的个体家庭,这些家庭有许多经济、教育、社会基层等方面个体差异。对整个群体是否适合抚养孩子下一个结论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异性恋家庭中会出现家庭暴力、离异、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或者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相信这些问题在其他非主流家庭模式中也会出现。但是没有人会因为这些问题质疑异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

接下来要说的是性别刻板模式。

题主所说的母爱和父爱,我想请问是不是指父亲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母亲扮演一个女性化的角色。如果是这样,我继续想问,这是不是一个组建家庭抚养子女的最佳选择?当然,这是组建家庭的传统模式,相信许多中国家庭也是按这个模式来构建的。难道传统和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理所当然的正确选择么?

我之前在儿童到青少年的性意识发展阶段是怎样的?以及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这两个问题中提过,按传统的性别模式来教育孩子,比如女孩子玩娃娃玩过家家穿裙子打扮漂亮,男孩子玩汽车玩打仗游戏穿裤子可以邋遢一点也没关系,这种性别刻板模式是值得质疑的。这种教育模式把传统性别刻板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并没有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和多元选择。更加好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同理,如果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选择,那么家长为什么还要遵循传统的性别模式呢?难道家长的性别角色不应该也多元化一点吗?难道就应该爸爸作为家庭的 bread earner, 妈妈温柔慈爱相夫教子么?这种家庭模式,即使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都已经受到了质疑(这种家庭模式在当代也不一定可行了。就我个人来说,我的母亲为了我放弃了一份科研的工作而转向做文职,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目测我是不会因为带孩子牺牲工作的。而且,我在荷兰,这里爸爸工作四天一周三天在家带孩子也很常见~)。

同样还是上面说到的这个研究,就提到说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比较健康,这得益于家长之间的平等关系:

同性恋家庭孩子在家庭亲密感方面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两个家长之间的平等——相比异性恋家长,同性家长们在家庭事务上所承担的责任更为平等。他们按照兴趣和能力分工,而不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角色来分工。

个人以为,对孩子的爱、关注和陪伴,并不必然是和某种特定的性别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所理解的母爱,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的关注、对孩子嘘寒问暖悉心关照。这种爱,一定需要一个女性来完成么?同样,我们理解的父爱,又一定需要一个男性来完成么?家庭模式确实对孩子有影响,但是很难定论说哪种家庭模式就是养育孩子的完美模式。任何家庭,不管同性恋家庭还是异性恋家庭,不管是中产家庭、富有家庭还是贫困家庭,都难免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好的家庭,大多都是是家长给与孩子足够爱、关注和陪伴的家庭。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