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社会焦点 » 文章详细

吴澧:对外宣传中国文化 应学好语文而不是英语

来源:网络搜索 浏览次数:696次 发布时间:2014-01-15

去年年底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部分大刮“中国风”。中秋节、中国园林、丝绸之路和四大发明等纷纷上场,让很多考生大叫“吃不消”。若干年后回溯时,如果发现这是个标志性事件,那么标志的大概是学英语的目的从了解外国文化和科技转变为向世界宣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从很多考生的“吐槽”来看,抵达这样一个目的,必须克服的第一障碍还不是英语,而是语文。

比如,关于“中秋节”的翻译题,“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不少考生说:见到“皓月当空”这类文言词汇,他们直接放弃了。迟至上世纪初期,英语才大量进入中国,这时白话已经流行。不像佛经西来,尚在文言时代,都是用文言翻译的。英文著作,基本都是白话翻译。我们现在将文言译为英文,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将文言改为白话;第二步再从白话译为相应英文。不会走第一步,第二步则无从谈起。

“皓月当空”的“当”,繁体作“當”,归入“田”部,《说文》解为“田相值也”。清人段玉裁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值相持皆曰当。”段说的“相持”,指两手各握一样东西,难以取舍。也就是说,“当”的原义就是两块田地价值相等。在语言使用中拐了几个弯后,“当”就有了值那个位置、正在那个位置的意思。“皓月当空”就是明月正在天顶位置。第一步,将文言改为常见白话“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之后,哪怕用教师决不会提倡的笨办法逐字译成 A bright moon hangs high in the sky,也是很讲得过去的英译嘛。

考试第二天的报道里,有媒体说,那道翻译题,还讲了月饼上印有“福禄寿”三字。这该是考生误传,其实题目是讲“传统的月饼上带有‘寿’、‘福’或‘和’等字样”。但由此引起的网上讨论,却见少有人知道,“福禄寿”三字连用时,“福”不是通常所说的抽象的幸福、运气等含义,而是像禄、寿那样指向很具体的事情——传统年画福禄寿“三星报喜”里,福星一手抱个娃娃,一手拿卷书(见下图)——“福”在这里是指“多子多福”,子孙众多,而且读书有出息,考秀才,中进士。有子、多子是普世农业社会之大福。亚伯兰为《圣经》里第一个信仰上帝之人。当上帝要赐福与他时,年事已高的亚伯兰问:无子之人,福有何用?上帝立即指着夜空许诺:你会有儿子,且后裔如星星之众。

这类翻译题其实很不错,有民俗文化,又带着些须古意,自然还要求外语知识。翻译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平时见到“皓月当空”,也就随眼读过去了;但翻译迫使你探究“当”在这里的确切意思。

这里,正有着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讲的学习语言三个方面。这是1942年他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反对“假大空”套话的演讲。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注意:毛泽东并没有说努力学习当代白话。白话是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生活于其中,自然而然就会了。我们要下苦功学习的是民间语言的生动、古典文言的精练和西方语言表达进步道理时的准确,用以改进官方文风。

现在大家都说学生语文水平差。其实,精选的语文课本还是会注意到土话、外语(译文)和古文这三方面的营养需求;真正的问题,大概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太贫乏:既没有民间方言里那些几百年间、甚至上千年间积累起来的生动说法;又缺少好的译文;古典著作更是人见人怕,尽管书店里多的是望文生义、谬误万出的《红楼》心灵鸡汤和《三国》商战秘诀。

元旦前夕,政治局七常委与首都群众在国家大剧院一起观看了新年戏曲晚会,节目有京剧、川剧、黄梅戏、吕剧、、豫剧、晋剧和越剧等。这些方言戏剧,既有生动民间故事,唱词又往往古色古香,其实是学习语言的上佳娱乐途径。身为南方人,笔者不知道多少年没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初三或初四那场戏剧会演,却总要观赏的,就是想听听各地方言。

在习近平同志和常委们观看方言戏剧的同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广播、电视主持人和节目嘉宾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等。如果通知的影响仅仅限于节目主持人,倒也罢了;怕的是一石投湖,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 扩散所及,不但只会讲方言的老农不得任嘉宾,而且很多语言上的锐利生动,会从广播、电视里消失。

这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怕是大大不利。至少,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想来会觉得这事尚可议一议。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