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同位素溯源技术出手,揪出阳澄湖“洗澡蟹”
将常用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的技术用于大闸蟹的原产地测定,是此项研究的一大亮点。这种思路还可以拓展到各类淡水水产品和茶叶、药材等农副产品的原产地测定上,可以为识别“洗澡蟹”等假冒产品,促进优质农副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提供帮助。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传统的水产珍品。阳澄湖等湖区产出的大闸蟹,更因其优良品质而备受人们青睐。然而,近年来,一些不法商贩用“洗澡蟹”冒充知名湖区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对水产品品牌构成了严重的侵害。准确、高效地鉴定大闸蟹的原产地,已成为科研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方教授团队博士生殷皓铭、副研究员于慧敏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研究员蔺洁合作,运用激光剥蚀技术结合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通过分析蟹壳中锶同位素的组成,实现了对大闸蟹原产地的精确测定。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原子光谱学》。
利用锶同位素实现精准测定
大闸蟹原产地测定,并非一个新问题。形态指标鉴定法,就曾被用于大闸蟹原产地的测定。这种方法主要从大闸蟹的体长、齿间距、步足长等外部形态指标出发,识别大闸蟹的原产地。除此之外,基于生物学指数、可食部分比例、营养成分组成的生化指标鉴定法、识别微量元素的元素指纹特征鉴定法,探测含氮、非氮类化合物以及挥发性物质的电子鼻(舌)鉴定法等,均是常见的大闸蟹原产地测定方法。
“以往鉴定大闸蟹原产地种种常用的方法,往往存在检测效率低下、检测结果不够准确等问题。”于慧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采用锶同位素对大闸蟹溯源,在以往溶液提纯法的基础上,利用激光剥蚀技术精准测量蟹壳,大大提高了溯源的效率。”
于慧敏介绍,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表会出露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石等不同种类的岩石,岩石风化变成土壤。岩石和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变化很大,包括铷和锶元素。随着时间推移,铷的衰变会使得岩石和土壤具有不同的锶同位素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水体中的锶来自附近的岩石和土壤,因此具有与当地地理背景一致的锶同位素特征。“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地球化学理论依据,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相距不远的两个水体,锶同位素特征仍然明显不同。”于慧敏说。
“蟹壳中含有大量碳酸钙。由于锶元素与钙元素属于同一主族,较易取代钙元素的位置,因此蟹壳中锶元素的含量往往较高,便于分析、测量。”于慧敏介绍,“此外,锶元素不太容易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干扰,这也是我们选择锶同位素溯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该团队之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实验验证。他们对大闸蟹不同部位的锶同位素组成是否一致、大闸蟹与其生长的水体的锶同位素组成是否一致、饲料是否能影响到大闸蟹的锶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闸蟹蟹壳的锶同位素组成均一,且与水体的锶同位素组成保持一致,不受人工饲料的影响,这为利用锶同位素测定大闸蟹原产地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提高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此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测量了阳澄湖、太湖、固城湖和江苏兴化等地湖区大闸蟹的锶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为同一湖区的大闸蟹,其锶同位素成分基本一致;原产地为不同湖区的大闸蟹,其锶同位素成分则显著不同。蟹壳中的锶同位素特征依赖于锶在大闸蟹原产地水体中的长期积累,因此对于识别“洗澡蟹”特别有效。
以往采用的溶液提纯法,需要经历复杂的化学流程提纯蟹壳中的锶,以便于质谱仪测量。这个方法耗时较长,成本偏高。新的方法运用激光剥蚀技术,只需简单的制靶、打磨等步骤,再采用激光—质谱仪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运用溶液提纯法,往往需要长达1周的时间才能得到数据。而采取激光剥蚀技术,不仅可以将时间缩短到1至2天,也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于慧敏说。
“将常用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的技术用于大闸蟹的原产地测定,是此项研究的一大亮点。”于慧敏表示,“我们的思路可以拓展到各类淡水水产品和茶叶、药材等农副产品的原产地测定上,可以为识别‘洗澡蟹’等假冒产品,促进优质农副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提供科学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