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是一味中药,也是目前热播剧《风吹半夏》中女主的名字,半夏性温,但许半夏(赵丽颖饰)却敢闯敢拼,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近日,《风吹半夏》总制片人戴莹、导演毛溦、编剧张挺等主创接受记者采访,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
要还原时代场景 更要还原人物状态
《风吹半夏》由傅东育、毛溦共同执导,张挺、傅东育编剧,戴莹担任制作人,赵丽颖、欧豪、李光洁等人主演,讲述了以许半夏为首的有志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故事,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小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生存并寻求发展的现实。
《风吹半夏》定位于“时代群像剧”,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导演毛溦直言:“现实主义题材剧本的创作,最难的其实是对时代的把握。”他透露,首先,是要准确展现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的状态;其次,是如何精准把握钢铁行业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最后,剧中的所有人物都要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且真实可信。
卷发、红唇、丝巾,《风吹半夏》里极具还原度的现实感和年代感,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毛溦告诉记者:“仅女主的服装就准备了300多套,最后穿过的大概有180多套,在剧中展现的是120套左右。这些服装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考量,每一件衣服都是那个年代的产物,还有很多是从收藏家的手里收来的。”
毛溦强调:“我们所谓的还原,不仅仅是对氛围、场景、人物造型的还原,最难的是演员对当时人物状态的还原。”幸运的是,剧组里还有像刘威、柯蓝、冯嘉怡等年长一些的演员,以及傅东育导演等,对那个时期的记忆特别清晰,“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就靠他们不断地进行回忆,让年轻演员有一个非常结实的心理基础,最后才呈现出现在的效果。”
另一个拍摄挑战,是场景的变换。毛溦坦言,这部戏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特别集中的主场景,所有的场景都比较零散,随着人物成长,他们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剧组不断地在寻找场景,再进行加工、制作,这个难度是特别大的。”
讲述钢铁行业群像 展现奋斗拼搏精神
《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的小说《不得往生》。谈及选定《不得往生》进行影视化的原因,制片人戴莹说:“这本小说非常真实、鲜活,把钢铁行业中各色群体的生存百态,以及如何拥抱机遇、迎接变化,如何痛苦挣扎又奋发向上,讲述得特别透彻。”在她看来,“主人公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奔涌向前、奋斗拼搏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激励人心!”
被问及改编难度,编剧张挺表示:“这部作品主要的改编难度,是把那个年代的商业秩序写出来,中国的人情社会在当时的商业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的商业文明刚刚萌芽,创业者是靠勇气前进、靠运气获胜的,今天的人很难想象。”
所以在改编时,张挺保留了许半夏的创业线和感情线,再加上作为编剧的他本身也经历过那个创业的时代,贮备了大量真实案例,因此改编起来并不费事。不少中年观众表示,这部剧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集体记忆与深厚情感。年轻观众也表示,剧中奋斗不息、创新求变的精神力量,让他们备受鼓舞。
对话敢想敢拼精神是这部戏的核心
封面新闻:选择拍摄这种聚焦时代群像的剧,最看中哪些特质?
戴莹:现实主义题材一直是我们深耕的方向,视角都是讲述群像小人物的成长,映照时代的发展和对现实的关照,给予人们力量、温暖和勇气。鲜明的人物性格、真实独特的人物关系,是我们挑选这个题材内容的核心要素。
封面新闻:如何在当下的价值观和观众口味之间进行平衡?
戴莹:这部剧没有从小情小爱出发,没有从尔虞我诈出发,而是讲述了商场上的残酷和生活中温暖的人情。落点在人情上,在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每个人都拼搏向上、不怕挫折,他们身上敢想敢拼的精神,是这部戏的核心。
封面新闻:《风吹半夏》这么文艺的剧名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戴莹:这不是工业题材剧,风吹的不止半夏,是以半夏为代表的一个时代的人的经历。每一个小人物,在大的时代之风中,奋力生长,又和他人有情有义,很现实,也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