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一杯啤酒引发的医学转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寻求健康与长寿秘诀的脚步从未停歇。而在科技创新史上,微生物学说的提出对于医学发展堪称震惊世界的大事。这一学说的开山鼻祖便是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
1822年,巴斯德出生在法国东部一个小镇。就读师范学院时,他因整日泡在实验室中,被称为“实验室蛀虫”。1854年,人们发现酿制出来的啤酒存放不了多久,就会发酸、变质。巴斯德研究酒精发酵过程,认为空气中原来就有微生物的“原种”,啤酒变酸、食物变质就是“原种”大量繁衍的结果。
经过大量实验,巴斯德发现啤酒变酸是乳酸杆菌“搞的事儿”。为此,巴斯德开始尝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去杀灭乳酸杆菌,同时不破坏啤酒本身口感。最终,他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啤酒放在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其中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灭菌法”。
尽管巴斯德自己不是医生,但他确信空气中同样存在着使人和动物致病的病原菌。他的病原菌学说,为医学界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许多医生在微生物理论中受到了启发。如英国医生李斯特借鉴巴氏灭菌法原理,用苯酚给手术创口消毒,用煮沸法给手术器械消毒;美国外科医生霍尔斯特德和英国医生亨特分别倡导,医生要戴消毒手套和口罩。这些实际应用,有效减少了手术创口感染,使手术后病人治愈率显著提高。
随着灭菌和防菌方法的不断完善,微生物理论推动医学领域迈进了细菌学时代,完成了医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1865年,巴斯德开始下大力研究病菌及疫苗。他发现,引起传染病的一些致病菌在特殊培养条件下,可减轻毒性,从而使它们从致病菌变成防病疫苗。
1881年,巴斯德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于是,他成功研制出炭疽病减毒活性疫苗。随后,巴斯德又向狂犬病发起猛攻。他发现,狂犬病的“致病菌”存在于狗的唾液和神经系统中,便大胆尝试用狗的唾液和脊髓组织提取物,制出世界上第一支狂犬病疫苗。注射这一疫苗,不仅在病犬身上有显著疗效,也可治愈被狗咬伤的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人体预防接种疫苗的免疫学思想。
19世纪末,在巴斯德免疫学思想的启发下,医学界开启了疫苗革命,诸如白喉、鼠疫、伤寒、黄热病等30多种疾病的疫苗被成功研制出来。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得以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类使用疫苗预防疾病已走过200多年历史。今天,人类的平均寿命和19世纪末相比延长了数十年,不同疫苗让无数人免受传染病侵扰,疫苗成了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全球科学家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新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被研发出来,为人类筑起一道道抵御疾病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