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社会焦点 » 聚焦身边 » 文章详细

“催婚”话题中的自我觉察

来源:中国妇女报 浏览次数:108次 发布时间:2022-01-26

来源: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催婚”话题中的自我觉察
  ■ 芒来
  年关将至,又是一波催婚狂潮来袭。有人早早就开始为应对父母亲友的“花式催婚”做起了攻略,也有人为了躲避催婚,选择过年不回家。你会被催婚吗?你是怎么理解催婚的?
  一种转移社交焦虑的谈资


前几天与好友一起吃饭, 34岁的她担心再不结婚生娃,年迈时孤苦无依,越说越起劲。我说:“无论如何,要尽快找个人嫁掉!”话音刚落,我自己愣住了:我怎么也开始催婚了?


  单身时,我最烦催婚;时过境迁,没想到我也开始催别人。这一切怎么发生的?


  或许,好友其实也不见得迫切想要结婚,而我也并不见得真的催促她结婚。眼下,我们只关心我们发生交集的方式,如何能让彼此感到舒服。换句话说,她的“恨嫁”和我的“催婚”,可以转移尬聊带来的焦虑。当我催她,我其实是假借已婚人士的“优越感”缓解社交焦虑。但如果她真的是恨嫁,我转而又感到抱歉:我可能让她不愉快了。


  我用催婚这种方式表达着:我其实很想和你继续聊天,想要表达对你的关心。


  无处安放的不安和恐惧


  我有一位来访者,大龄未婚,父母整天催她带男友回家,至于找什么样的男友,父母没有具体要求。我了解过她的生活环境,明白了父母催婚的真正原因。


  父母都在农村,在他们那里年过25岁还未婚的姑娘会被说闲话。“平平顺顺活了50多年,突然就被看不起了。”这对于一直生活在村里、眼里只有一亩三分地的父母,打击不小。


  催婚,是父母的“反抗”:你是我闺女,必须要挺我,让我在村里抬得起头!所以,当她问父母,结婚和我幸福,哪个更重要?她的母亲果断回答:结婚!因此,当父母明知你没做好结婚的准备,依然催婚,其实是在表达:父母老了,越活越没盼头了,你要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


  也有的父母会着急跳脚,为什么子女就是无法理解自己“怕你老了没人照顾”的心情?有个伴儿至少生病有人端茶递水,孤独时有个人拌拌嘴。这背后,有着对子女的牵挂,也有着对衰老和死亡的深深恐惧。


  无处安放的不安和恐惧,希望由子女来解决和承担。这是因为父母自己无力处理自己的感受,无法在心理层面将子女视为一个可以为自己负责的独立个体,也无力看到子女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被催婚的子女,其实可能比谁都着急。他们着急的不是“结婚”,而是“幸福的生活”。他们或许清醒地理解了婚姻的本质,关系的质量很重要。但他们也许还尚未强大到能包容、消解父母的一切情绪。即使子女妥协了,填补了父母的价值感,但每个人只能活出自己,谁也没法为别人的人生负责。


  就像这位来访者对父母的呐喊:为了满足你,随便找个人结婚,那谁来满足我?


  催婚 关系的放大镜


  催婚背后藏着诸多潜意识动力,面对催婚,尤其是父母催婚,让人很难冷静。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催婚中也藏着人情温度。


  有一位来访者在北京打工,当他小叔问他:“啥时候回来结婚?”他回:“谁像你那么饥不择食。”一瞬间,叔侄之间亲昵玩闹、插科打诨的画面涌到眼前。同一句话如果换成关系普通的亲戚来问,感觉可能就会完全不同。所以,或许我们烦的不完全是催婚,而和催婚的那个人有关。


  关系融洽的亲子之间提到婚姻,父母可能会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偶尔催催婚也不会让子女太过于厌烦。


  关系不融洽的家庭,哪怕不催婚,子女吃饭漏了几粒米,父母都能数落上一顿。何况催婚,就更加让子女难受跳脚了。在关系糟糕的家庭,催婚就像炸弹,一碰就炸,但越是这样的家庭,偏偏就越是喜欢碰这颗炸弹。家庭关系越糟糕,父母自我越枯竭,就越爱干涉孩子。催婚就像放大镜,把家庭关系中那些融洽、不融洽的部分都放大了。


  那么,一些“有眼力见”的父母,知道孩子跟自己感情生疏,可能就干脆不催了,以退为进,修复关系。


  少些催婚 多些温度


  面对催婚带来的压力,机智的人可以用很多方式化解。但我们可以做的,或许也不仅限于此。被催婚的子女可以给自己更多的自我觉察。


  催婚为何让我们如此难受?可能是它激活了过去那些不被看见、不被尊重的痛苦记忆。曾经遭遇过的否定、指责、要求和打压,伴随催婚的话语又卷土重来,让人产生种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和感受。


  这个时候,你需要抱抱自己,可以和这些感受和情绪待一会。如果感觉沟通无能、情绪激烈,你也可以尽快离开这个场合,找能够理解自己的亲友聊一聊。


  你也可以多问问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你知道,自己可以既不被催婚绑架,也不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坚定地奔赴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果遇见了朋友和同事催婚,也许可以试着看见,穿越催婚的话题,彼此在投射着怎样的焦虑和恐惧。也许,背后藏着你的孤独,和对方笨拙的关心。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一群价值观迥异、带着各自伤痛的人聚在一起,感到不舒服的人,并不只有你。即使不舒服,依然努力找话题,何尝不是一种人情温度?


  催婚可以像社交场合放的一阵烟,散了就散了。但有些人情温度,也许会在你的回忆中停留许久。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