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社会焦点 » 社会关注 » 文章详细

2019首个诺贝尔奖公布!3人因这一发现获奖,一位华人做出重要贡献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次数:191次 发布时间:2019-10-09

10月7日起

第118个诺贝尔奖“开奖周”开启

6大重磅奖项将轮番揭晓

2019年10月7日,北京时间下午5点30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获得者有三位:

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 William G. Kaelin, Jr.)

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

今年,诺贝尔奖官方称,三位科学家的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他们发现了分子机制,可以调节基因的活性以应对不同水平的氧气。

他们的发现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对于获奖理由,普通人可能难以理解:氧气感知研究究竟是个什么东东?能获诺贝尔奖?

先简单举个例子,当我们在高海拔地区活动时,由于缺氧,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开始生长出新的血管,制造新的红细胞。

这几位科学家们做的正是找出这种身体反应背后的基因表达。他们发现这个反应的“开关”是一种蛋白质,叫做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但其功能远不止开关那么简单。

图片来自果壳

倘若能通过调控HIF-1通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就有望治疗贫血。而干扰HIF-1的降解,则能促进血管生成,治疗循环不良。

另一方面,由于肿瘤的生成离不开新生血管,如果我们能降解HIF-1α或相关蛋白(如HIF-2α),就有望对抗恶性肿瘤。

总的来说,他们为我们了解氧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发现也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据知识分子报道,在诺奖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献中,有一篇克隆低氧诱导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为华人学者王广良。

王广良,1963年10月10日出生,1983年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1986年毕业于中科院细胞所,1991年博士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1992年-1995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Gregg L. Semenza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1995年克隆缺氧诱导因子(HIF)的工作,为201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7年9月,王广良与Gregg L. Semenza在杭州西湖。图片来自知识分子公众号。

他是Semenza教授的第一个博士后。在专访中,他透露,前几年,他试着通过抑制HIF的功能来治疗肿瘤,比如乳腺癌。“我们的工作在贫血、肿瘤、眼科以及心血管疾病方面都极具应用价值。”

2019年谁将“抱得”诺奖归?

除了已经公布的生理学和医学奖,2019年诺奖其他奖项公布具体时间如下(均为北京时间):

生理学和医学奖: 不早于10月7日下午5:30

物理学奖:不早于10月8日下午5:45

化学奖:不早于10月9日下午5:45

文学奖:不早于10月10日下午7:00(2018因丑闻而停发,此次与2019两年同颁)

和平奖:不早于10月11日下午5:00

经济学奖:不早于10月14日下午5:45

来源:武汉晚报、看医界、果壳、知识分子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