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娶了妻子亓官氏,不久妻子怀孕了,第二年生下一孩子,起名孔鲤。孔鲤早在妈妈肚子里时就接受了胎教。古人胎教一般在怀孕七个月时进行。具体措施是把孕妇安置到僻静的卧室,给她听高大上音乐,不听靡靡之音。给她吃温和食物,不吃辛辣刺激的东西。孕妇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大庭广众不能高声大笑,独处一室不能放任懈怠,生气了也不能随便骂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一个人从娘胎里就得走正路说正话,这叫慎始。这样孩子生下之后才会形容端正,才德过人。
孔鲤出生后,国君鲁昭公送来了一条鲤鱼祝贺,孔子为了纪念这个光荣而伟大的时刻,就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大都在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举行,概因三月以后孩子能哭能笑,有了具体感知。当时的鲤鱼只是非常普通的餐桌饮食,并非如后人附会的跃龙门之物。鲁昭公送孔子鲤鱼一条,并无特别含义,只是大领导对下属兼朋友的普通慰问,可能鲁昭公正在吃鲤鱼,忽然听说孔子生了孩子,于是心血来潮,就让人给他送了一条,仅此而已。毋庸置疑的是,鲁昭公送孔子礼物是不用多么费心的。孔子七十三世孙,北大著名博士生导师孔庆东对此有妙语:“孔子也真够随便的,倘若国君送来一个美女,大概就会给孩子取名孔女,字美眉了。”
孔子给孔鲤挑选了三位本性宽裕慈惠、态度温良恭敬、又慎重寡言的妇女来做他的子师(教师)、慈母、保母,以分担生母的部分责任,统称为“三母”。当时的三母各有分工:子师负责孩子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负责孩子衣食及其他生活需要的供给,保母负责孩子居室的安置料理。孩子九岁之前的教育一律由三母担任,不能无故与其他闲杂人等来往。鲁哀公问礼孔子,曾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指的就是这个。
未入学之前的幼儿教育称为“启蒙”,意即启发蒙昧之意,主要内容为生活知识和行为规范的训练。孩子能吃饭时,女师要教他使用右手;开始学话时,教他们对答。男孩答唯(高声应答之意),女孩答俞(通娱,高兴之意)。六岁时要教他认识数目和四方的名称。七岁时分别男女,不让他们同席共食。八岁,教他们学习逊让之礼,出入门户和就席吃饭,要后于长者。
孔鲤八岁,孔子送他读国立小学。接着是大学。那时的学校,有条件的家庭自备私塾,五百家的镇有庠,二千五百家的郡有序,国家首都有学。孔子住在鲁国首都,因此孔鲤入的是国学。每年招生一次,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考经文句读,三年考读书习惯和团体生活,五年考学生是否博学敬师,七年考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以及对朋友的选择,这叫小成。九年能通晓各科,临事不惑,坚定不移,此谓大成。学成以后,远方之人都来归附,近处之人心悦诚服,大学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通常听人说学有小成,小成的标准就在这里。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大成的标准也在这里。
即使孔子对孔鲤如此用心教导,孔鲤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上皆未有成。用孔庆东的话说:“这孔鲤凡事有老爸罩着,进取心不强。也并未给儿子吃什么小灶,他有教无类,能不能成才就看你自己了。”其实孔子对孔鲤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
有一天孔子不上课,上午正在院子里练操,孔鲤蹑手蹑脚从书房出来,想溜出去跟小朋友玩,结果被孔子叫住了。“孔鲤,哪儿去?”孔鲤说:“父亲,我想出去走走。”“你今天学《诗》了吗。”“还没。”“学不好诗,出去就不会跟人说话。”孔鲤于是带着些许失望,回去学诗去了。又有一天,孔鲤依然悄悄的从他身后准备溜出去玩,孔子依然不出所料的叫住了他。“孔鲤,哪儿去。”孔鲤依然脸上带笑:“出去走走。”“学礼了吗。”“没有。”“不学礼,你就不会做人。”孔鲤依然心怀失落的回去读书了。从这毫无修饰的寥寥数语中,一个严格沉实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而孔子对孔鲤的这段教导之语被后人归结为“过庭之训”,与“孟母三迁”一起被奉为严父慈母之教子圭臬,流传千古。汉末一代枭雄曹操曾如是自述少年时期顽劣无学:“不闻过庭语,未经三迁教。”
曾经有人问孔鲤,你是孔老师唯一的儿子,你爸肯定回家私下教了你很多东西吧。孔鲤说,我爸回家教我的东西跟白天跟你们说的一样。此人感慨说,真是圣人啊,不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其实开不开小灶跟圣不圣有毛线关系。孔鲤不成才只能说他既天赋不高,后天又不努力,庸才而已。
孔子七十一岁,孔鲤去世,孔子家无余财,连出殡用的椁都没有。棺椁是当时安葬死者盛放遗体的用具,兼为木制,分内外两层。棺通“关”,意即将尸体关起来。椁通“郭”,将棺材包住,犹如内城被外郭围住一样。孔子将儿子埋葬后,跟学生们说:“亲不亲的,都是自己儿子。但是葬礼要量力而行,有棺无椁,我没觉得有啥对不起他的地方。”又两年,孔子阖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