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历史探索 » 文章详细

崇祯最后悔的事,不是处死袁崇焕,而是重用这两人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次数:300次 发布时间:2017-07-30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于李自成,二是自杀殉国。没有任何的犹豫,崇祯帝选择了第二条路,在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做到了祖训所规定的“君王死社稷”。平时那些趾高气昂的文官,都选择了投降和逃跑,只有一名太监随崇祯帝一起自杀。

崇祯帝自杀前,用鲜血在衣服上留下了遗言,即:“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其至死仍心系百姓的精神,令后人感动不已。

从他的遗言可以看出,在崇祯看来,大明王朝之所以灭亡,都是大臣们的错,自己并没有大多的失误。客观来首说,崇祯在位期间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相当节俭,还曾六下罪己诏,算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皇帝。奈何他天性多疑,曾因相信皇太极的离间计,而下令处死名将袁崇焕,使得岌岌可危的明王朝雪上加霜。

袁崇焕死后,崇祯皇帝也曾后悔过,虽然越权斩了总兵毛文龙,但他毕竟是抗敌有功,也是当时的顶梁柱。但是,崇祯最后悔的事情并非是处死袁崇焕,而是重用了这两个人,他们分别是内阁首辅魏藻德和兵部尚书张缙彦,若不是他们二人,或许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满清也入主不了中原,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先说魏藻德,他是崇祯十三年的状元,文采相当了得,且深谙皇帝的心思。魏藻德仅做了一个月的大明首辅,也是明朝最后一任内阁首辅,这一个月也是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时国库空虚,为了筹集军饷,崇祯帝命官员捐款,以解燃眉之急。

魏藻德私心很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崇祯征饷一事,并且表示自己家已经快揭不开锅了,没有能力捐款。其他大臣看到皇帝的第一助理都不愿意捐钱,也都纷纷效仿,差点把皇帝气吐血。身为内阁首辅的魏藻德,真的没有钱吗?后来李自成攻入京城后,其部将刘宗敏把魏藻德抓了起来,就简单地用了点刑,魏藻德就乖乖地交出了数万两白银,最后还是被刘宗敏处死了。

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帝一时间没了注意,就向魏藻德有何对策?平时口若悬河,甚至敢撸起袖子与皇帝开骂的魏藻德,连个屁都不敢放,一直低头不语。其实,魏藻德早已经有了计划,自己只是个“打工仔’,就算李自成攻克北京城,成了天下之主,依靠他的才华,肯定也能捞到一个很高的职位,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可惜他失算了,李自成压根就看不起他这种人,得到财宝之后就把他处死了。

再说张缙彦,从小就聪明过人,十岁就能写诗作文,绝对是神童一个,明朝灭亡之前,张缙彦是兵部尚书。但是,作为兵部尚书,他不但拒绝采纳急招士卒固守,号召天下勤王入援的正确建议,还故意向皇帝隐瞒军情。

其实,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他并没有想过要做皇帝,还曾派人到城内与崇祯皇帝谈判,只要封他为西北王,顺便给点军费,李自成就会立马退兵,而且还会帮助朝廷对抗关外的满清军队。按照当时的情况,李自成所开出的条件并不过分,崇祯皇帝内心绝对接受。但是,犹豫崇祯太过优柔寡断,怕这样做被群臣攻击,就向他们征求意见。

张缙彦及魏藻德等大臣一言不发,不说同意,也没表示反对。于是乎,崇祯皇帝怒道:“朕即定计,有旨约封”,也就是说,管他三七二十一,先答应李自成的条件再说,封他为王。本来让魏藻德拟圣旨,然后派兵部尚书张缙彦把圣旨带给李自成,但魏藻德却回家睡大觉了,张缙彦也不把这当回事。

一直等不到封王圣旨的李自成,认为崇祯帝这是在玩缓兵之计,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就立马带兵攻城。崇祯帝知道魏藻德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拟圣旨后,几乎气晕过去,直到现在才看出众大臣各怀鬼胎,早就不顾江上与社稷了,估计很多人都为自己找好了后路。无奈之下,崇祯帝自己拟了道圣旨,让张缙彦带着圣旨找李自谈判,只要他答应退兵,一切都要商量。

令崇祯帝没想到的是,张缙彦带着圣旨在城内瞎转悠,压根就没去找李自成谈判,而且为了防止被皇帝发现,他最后还躲在了一个角落没出来。不久后,李自成大军就攻破了京城,而张缙彦和魏藻德率百官迎接,甚至放烟花、鞭炮表示祝贺。得知此事后,崇祯皇帝怒喊道:“文臣个个可杀”,但为时晚矣。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崇祯绝对不会重用魏藻德和张缙彦,甚至毫不犹豫地除掉他们。奈何没有如果,人生更不可能重来。

令人深恶痛绝的张缙彦和魏藻德,他们的结局都是怎么样呢?据记载,魏藻德交出钱财后,就被刘宗敏给处死了。而张缙彦之后有投靠了满清,非但没有被重用,还被没收家产,流徙宁古塔,并最终死在那里,这就是卖主求荣的下场吧!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