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北京和上海谁更洋气,是名媛贵少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在很多人眼里,上海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有十里洋场的歌舞升平,“洋气指数”妥妥的五颗星。与之相比,北京四九城里的胡同、街道、大杂院,到处都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
东交民巷位置图
同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洋气”是含蓄内敛的,隐藏在喧闹的市井之间,背后有说不尽的故事。您要是不信,芝麻君这趟儿先带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法国之旅。东交民巷的法国遗风
在北京所有的胡同里,东交民巷可能是近代以来最著名的一条胡同。
众所周知,那里曾经是承载屈辱和伤痛的“外国使馆区”,是战争时期的殖民之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里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等多国使馆。
抗日战争以前,那里是中国人不许踏入的中国领土,北京人看见东交民巷那些穿着棉大衣、金发碧眼的歪果仁,“心里总有点热辣呼拉的冒着火儿”。
当时光流转,屈辱不再,东交民巷就是我们自己的地界儿,那些西式建筑部分保留至今,构成了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
德国摄影师拍摄的圣弥厄尔教堂
东交民巷最出名的,是圣弥厄尔教堂。和北京著名的“四大教堂”( 即八面槽的东堂、宣武门的南堂、西直门的西堂和西什库的北堂)相比,它的规模虽然最小,但“颜值”可以秒杀北京所有教堂。
如今的圣弥额尔教堂 杏仁茶/摄
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修建的最后一座教堂,由法国神父高思铎于1901年创建。
教堂供奉的圣弥厄尔,在《圣经》中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后来成为新约子民的守护天使。
圣弥额尔 杏仁茶/摄
小巧精致的教堂,坐北朝南,高两层,是“根正苗红”的欧洲哥特式风格。
外面是双尖石塔,里面是尖圆拱券、百年前法国定制的玻璃花窗,分分钟就置身遥远的法国,而且是百年前的法国。
教堂内景 杏仁茶/摄
除了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沿着东交民巷奔西,我们还能找到当年法国人遗留的痕迹。芝麻君给您先看几张老照片,您猜这是哪儿?
纯公府旧址
它是清朝满洲贵族景崇的府邸,景崇因获罪迁出,其子纯堪承袭爵位,府邸改称纯公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各国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法国人占领了“纯公府”,在原来的“纯公府”上改建了一座“凯旋门”式的大门。
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法国使馆,时间1910年左右
百年之后,站在同样的位置,原址犹在,但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法国使馆旧址 杏仁茶/摄
再往西,是法国邮政局的旧址。德国摄影师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1902年出版的《摄影日记》(Ein Tagebuch in Bildern)里纪录了曾经的旧貌。
法国邮政局旧址 杏仁茶/摄
单层的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保留了19世纪法国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连续的三角山花装饰女儿墙,至今还在默默诉说着百年的前尘旧事。遛完东交民巷,您的心情可能有点复杂。要不,咱去吃一顿法餐放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