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生活百科 » 育儿养生 » 文章详细

这6类妈妈很累但养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长第一个就中枪了……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次数:320次 发布时间:2016-11-15

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不同教育方式会养出性格不一样的孩子,孩子的未来也截然不同。看看下面的行为你有没有?

  

  1

  家长事事冲在前,炼不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德国父母教孩子严谨,让孩子去体验挫折,常常会说:“你得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的一些父母,在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时,则总是充满焦虑,特别容易愧疚自责。

  记得一个幼儿园的妈妈群里分享的情景——明明是孩子忘带某样东西,却埋怨妈妈:“都怪你,忘了给我带上,害我被老师骂!”受到谴责时,妈妈甚至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着急就忘了,下不为例。”为的就是让孩子少点愧疚感,不哭闹,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抗。

  母乳不够,妈妈愧疚;因为忙于琐事陪孩子时间少,妈妈愧疚;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是否对孩子疼爱到极端,是否感到身心俱疲?而你会奇怪的发现这种付出,往往很难得到回报,当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只会养成怪别人、找客观理由的品性,不去找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更没办法进步。

  

  2

  一味塑造听话的“好娃”,孩子很难活出自我

  《虎妈猫爸》很多人都看过,这种类型的妈妈把“听话”当作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很多妈妈眼里,孩子没有按我们规划的人生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这种案例在我们身边很多,甚至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很多事还要妈妈去管,成为“妈宝”、没主见的人比比皆是。

  这类父母有一类通病,喜欢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甚至一些事业工作不顺利的家长,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龙的拼搏中,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发展,却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置若罔闻,常言道,教育的核心是“疏则通,堵则盈”,孩子若很难活出自我,会觉得很迷茫,只有更加去依赖父母,求助怎么做,长期以往变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3

  仰望“别人家的孩子”,却伤了自己的孩子

  中国很多妈妈爱攀比,大到升学考分,小到鸡毛蒜皮的琐事,总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攀比一番。买什么文具,上什么私家补习班,甚至家里有钱的还要晒晒车,房。当然除了物质,少不了成绩的攀比。

  人家的孩子去英语补习班,自己也不甘落后;孩子考了班级前三名,就问第一、二名是谁,要求下次赶超他。孩子成为别人的参照物,也成了父母攀比的砝码,渐渐的通过身教,孩子也把只把眼睛盯着分,不知为何学,更不懂学以致用。

  

  4

  不能“富养”自己,更谈不上“富养”孩子

  孩奴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热词”,形容某些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却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试着问问自己有了孩子后,是否还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很多妈妈经常感慨当妈前后的巨大差别: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但真的是这样吗?也不尽然,它的副作用同样明显,可以负责任的说,孩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5

  过度担心的妈妈,造就“小心翼翼”的孩子

  同为带宝宝,近年来中国妈妈貌似精神要紧张得多。

  比如带宝宝外出,中国妈妈常常不停地唠叨:小心过马路看车、多穿点别冻着,不要乱摸东西……

  咱们小时候背着书包自己上下学的场景,恐怕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见到。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都是校门前拥堵的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和车流。对孩子的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根弦,身心俱疲。当然,社会上种种的不安全因素,也给妈妈们的心理增加了负担。

  其实,“处处担心,即是诅咒”。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也会整天绷得很紧,变得很敏感。

  

  6

  你包办溺爱、甘愿操劳,就别怪让孩子越来越自私

  在我们身边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画面:深更半夜洗衣服,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全程为孩子背书包,孩子在一旁轻松自得;带孩子坐公交车时,孩子坐在座位上,父母却在边上站着;买了好吃的东西,孩子自顾自地拿着吃,从未想过身边的父母……如此种种,让操劳过度的父母不禁感叹:我们对孩子是无私的,为什么孩子却越变越自私呢?因为帮他们做的太多了!

  你的操劳过度会间接的助长孩子的匮乏感和自私欲,让他们失去了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

  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他们试着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假期节日里让他们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即使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也能充分的实现自身价值。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