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电影节进行了世界首映。
这部革新电影技术的120帧/4K/3D年度期待之作终于首次来到了观众面前。
在VR大热的现在,李安也关心看电影时,是不是可以更“沉浸”?许多人对这部片除了期待,也好奇,120帧看起来到底是什么效果?会不会晕?以及到时候能不能搞到票……毕竟,全球只有5家影院能真正放映最高规格的版本,它们分别是纽约、洛杉矶、台北、北京和上海。
在11月11日同步北美正式上映之前,在纽约的旁友们先睹为快了。电影根据本•芳汀(Ben Fountain)同名小说改编,主要讲述战后青年返乡的心理历程。
结果,现在烂番茄开分,居然是,五烂一鲜……外媒评价都是毁誉参半。
The Wrap批评的比较狠: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运用的超清3D技术让这部影片看起来诡异得像是上世纪80年代的录影带画质电影。”“120帧率下,镜头里的背景则完全失焦,谈不上进步。”“异常清晰的画面彻底暴露了史蒂夫•马丁流于表面的表演。”
另外还吐槽叙述笨拙,情感缺失,唯一的好评是给小K的:“只有斯图尔特表现得像是在演一部严肃影片。她饰演的角色在车祸中受伤且留下了伤疤,在120帧率下她脸上和身上的疤痕也都很逼真。”
Uproxx用到了“视觉疲劳的’盛宴’”这样的形容。“电影里的一切看起来越真实,观众越觉得一切都是假的。”这样的形式对演员表演的要求也拔高了: “我甚至不相信刘易斯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给出优秀的表演。这就好比是刘易斯在街上碰见你,然后开始表演一样。”并希望李安自己将来会反对用这种格式orz
烂番茄中惟一的那个好评来自indieWIRE,也仅是B-,它还是肯定了这场“实验”的真实视听效果, “最后一场战争戏,几乎完美还原了残酷战争中每一个血淋淋的细节。”但同样指出新技术的超清格式让观众出戏。
THR也是觉得出戏,并表示这么清晰,对年纪大的演员来说是一种挑战……
推上各种mix的评价:
不过,华人观众的评价相对好一些。还是有不少人被新技术震到了。
有人提到,看到前一场看完的观众出来,表情都是难以形容。
从各方评价来看,不是人人都能接受120帧。
有一点倒没什么争议,这次的RealD3D才是真3D,至少亮太多,而之前你看过的那些3D……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似乎这也是技术革新必然会经历的过程,不管最终这条路是否走得通。
上一个做出类似尝试的是彼得•杰克逊执导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相比这一次李安的“飞”,他其实仅仅只是将帧率调高到了48,当时就引起了“太过真实反而不舒服“的争议。
这又要回到那个没有答案的讨论,电影是否需要那么真实?
其实,在此之前,时光网对斯皮尔伯格的专访的时候,当谈到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使用的120帧/4K/3D新技术,斯皮尔伯格也对此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我不喜欢高帧率,因为那会让电影看起来不像电影,像真实的世界。对我而言,看电影是为了逃离现实,我不想去复制现实。我敬佩李安,我支持他尝试任何新技术。但我们已经因为数码拍摄而失去电影原有的样子了,胶片快要消失了。我想念胶片,因为我认为画面颗粒也是一种艺术。虽然数码摄像机很好很先进,但还是存在一种油画和粉彩画、印象派和写实派之间的区别。我喜欢电影中有一点印象派的感觉,但我也认为应该尝试新技术,所以《玩家一号》会使用VR技术,肯定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但好玩的是, 我想知道那将是可长期开发的技术或者只是昙花一现。
当下只能预言,真正的未来只有在未来才能看见。说不定,我们在亲历一次伟大的见证,也说不定,一切只是伟大历史的垫脚石。
回头看,电影最初就是以新技术的面貌问世的。
李安自己也是好奇:“(对于120帧)我没有信心,我只是有好奇心。”
“如果你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们可以骂我,但是,你们不应该去骂3D或是120帧,技术是无辜的。”
他始终保持谦和,要知道,李安已经是多次提名并获得过奥斯卡奖的世界顶级导演了,但他始终尊重电影,热爱电影,在拍电影这件事上,保持着小孩般的好奇心和惊人的执行力。这才是大家爱他的原因。
其实,电影也要感谢李安的存在。
最后,这张奥斯卡汉堡照也是每次都要拿出来说一说,因为太可爱了。
不只是购票,不全是电影
作者:皮卡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