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目录:乐信分类目录网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文章详细

微信公众平台成独立App,张小龙要给微信减负?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次数:349次 发布时间:2016-05-20

5月10日晚,微信开启了微信公众平台iPhone版的内测,大约有几十个公众号收到了邀请。萤火体验了一下,内测版本几乎提供了大部分PC端公众平台的功能,将移动进行公众号图文编辑变成了可能。

由于还处于内测阶段,现在应用商店里还搜索不到公众平台的App,但可以确定的是,内测完毕,微信公众平台iPhone版将以独立App的形式存在。

可能大家会有几个疑问:微信本身就是超级App,为什么要把一些功能与应用独立化?这些功能为什么不放在张小龙力推的应用号上?独立App与应用号的关系是不是矛盾的?

我们不妨试着分析这些疑问。

1、微信已经分离出4个独立的App

至今,已有4款应用从微信独立出来:微信电话本、微信读书、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iPhone版(内测)。

为什么只有这四个先独立存在呢?

试探各方:微信电话本

2014年11月11日,微信推出微信电话本,最大特点是能够拨打免费网络电话,同时具有自动备份联系人、导入微信头像、群发短信、批量删除联系人等功能。

应用推出时,正处于微信与运营商争夺用户的期间。鉴于微信的用户基数过大,如果直接在微信上推出免费通话业务,必将触动电信运营商的利益,为了照顾电信运营商的情绪,又要提前布局VOIP通话业务,所以微信才用独立App的方式,推出免费通话业务。

收费测试:微信读书

2015年8月27日,只有ios版的微信读书App正式上线,以出版付费书籍和在线点击付费为主。这个App最大的特色,是引入微信关系链,加入社交互动元素,“书**”到“人**”,构成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模式。

由于国内C端用户的付费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版权意识薄弱,微信以独立App形式,尝试培育用户付费习惯和版权保护意识。

用户减负:企业微信

2016年4月26日,企业微信正式上线,为的是把微信用户的工作和生活适当分开,避免带来太多的负担。腾讯同时表示,企业微信将不会收费。 

企业微信的核心是沟通交流,但微信本身就是一款社交应用,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叠加一款即时通讯工具,不仅产品会变重,而且入口会太深。同时,微信和钉钉的竞争日益激烈,独立企业版微信之后,既可以为微信减负,为用户提供真正一站式的办公平台,而且可无障碍、自由的尝试各种功能开发,与对手直面竞争。

移动体验:微信公众平台iPhone版(内测)

2016年5月10日,微信公众平台iPhone版开始内测。

公众号运营者以前只能通过PC端,进行图文编辑、预览、发布和相关图文设置这些基本功能,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化后,可以满足移动时代运营者的需求。

可以说,这四款应用的独立都是有其深层次原因与目的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微信功能都能单独成App呢?

2、微信朋友圈能不能独立?

之前有微信用户提议,一方面,朋友圈的信息量太大,信息负担过重;另一方面,朋友圈广告已经成为独有的商业模式,社交化让用户粘性很高,完全有理由也有基础进行独立运作。

但萤火认为,之所以微信没有让朋友圈单独成App,主要有三个原因:

1)朋友圈是基于微信的封闭式社交平台,私密性很高,不认识的人无法看到评论,拆分成独立App后,很难全连接,全平台社交就不纯粹。

2)缺少了全连接和沟通,朋友圈内容很容易同质化于微博、豆瓣等开放性社交平台

3)朋友圈如果独立,微信的用户体验势必会大大下降,社交链条将缺少最重要的一环。

3、微信开始瘦身减负了!

庞大的用户群和超级粘性,让微信不同于任何应用,在其它人都努力增加用户、不停做加法时,微信已经开始做减法,这一点,从微信分离出几个功能为独立的App就可以猜得到。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只要战略需要,以后独立的微信功能还会越来越多。

再联想到张小龙曾说过,希望微信是用户用完即走的产品,而不是整个粘在上面,可见微信瘦身减负绝不单单只是一句“宣言”,而是已经发生的行为。

据数据统计,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这个数据已经表明:用户很难离开微信。但同时,微信的负担和压力也随着用户的增多而越来越大。这绝对不是张小龙所希望的。

张小龙曾说过:“好的商业化服务应该是不骚扰用户,并且只触达它需要触达的那一部分用户。”毕竟,作为一个优质的社交产品,微信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强压性的。

现在看来,微信把一些应用独立出去,既可导流一部分用户,让专职功能只触达需要它的用户,让垂直领域更加纯粹;还能让以前受制于微信平台,无法扩展、创新的功能更自由发挥。加上微信大生态的资源和基础,再生成一个超级App,也不无可能。

回到这次微信公众平台iPhone版内测上,除了减负的诉求外,还承担着优化移动端用户体验的责任。

比如,以前运营者登录微信公众平台时,只能输入对应的公众号帐号与密码,但在内测的版上,可以以运营者或管理者的个人ID直接登录。   

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运营者是以公众号形式存在的;而在内测版中,运营者则是主体。这样一来,微信入口深、难操作的问题也将逐渐改善。

而且,和其它三个微信独立应用不同,微信公众平台iPhone版(内测)是从PC端移走,可以断定,在这次PC端转移动端的行动中,解决用户体验应该是微信团队最关注的问题。

4、应用号与独立App会不会左右互搏?

之前,张小龙曾亲自为“应用号”站台,让业界认为“应用号”将是微信下一个现象级的产品。

据张小龙的构思,应用号将是一个轻量级的工具。当公众关注了应用号,就好像安装了一个App,平时应用号不会向用户发送内容,但用户需要时就能直接使用。因为微信不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更要成为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

其实上述分离出来的4个App,最有可能是直接出现在应用号中的,但为什么现在却以独立App的形式出现?未来与应用号会不会左右互搏?

萤火认为,首先,不排除这些微信独立App以后也会进入应用号中。

其次,这些微信独立应用也是一块块小试验田,为以后如何将App平移到应用号中,提供有效实战经验。

但确实会有一个问题:应用号和微信应用App势必存在竞争。等未来应用号推出后,这些独立App将可能面临双平台运营的局面,届时资源和精力如何分配,又将是一个纠结而矛盾的问题。

不过,微信独立应用这个战略,又带有强烈的腾讯基因。一直以来的产品为重思维,让腾讯内部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比如:微信与手Q、微信公众号与qq公众号等的竞争。这让腾讯内部有许多产品都是左右互搏的。

当然,优秀的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竞争出来的。只有竞争才有创新,毕竟所有好产品都带着狼性和血性。

至于微信独立App是不是真正的“鲶鱼”?等到应用号推出后,一切将会明朗。

文章来源:萤火新媒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访问链接已失效 广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