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位权威专家处获悉,金融“十三五”规划将对内进一步增加金融供给和竞争,给予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充分的创新空间;对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以及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将形成一套“组合拳”,对金融改革和经济增长形成双驱动。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金融“十三五”规划的亮点在于,人民币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稳步提升其国际化水平,并且带动各个方面的相应配套改革。
“比如,降低金融体系门槛,允许更多的交易对象和交易主体金融体系;放松不同金融领域间的管制和隔离,促使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推动金融市场定价机制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并建立相应的宏观审慎机制;对于市场化改革可能出现的机构经营分化,应建立和完善并购、破产等退出机制。”巴曙松说。
巴曙松还表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也将体现在金融‘十三五’规划中。”
伴随着金融对内开放,巴曙松指出,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等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将是金融“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面对经济新常态,未来5年,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将持续,而银行不断暴露的资产质量风险迫使其针对信贷投放方向进行重新评估与整合。业内普遍认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纯粹地依赖银行间接融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市场上需要有更多新兴金融机构参与竞争,适度降低金融准入门槛,让民间资本发挥作用。比如,民营银行试点范围扩大,或将覆盖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模式的银行、P2P、众筹行业将迎来监管细则的落地,而一批针对小微企业、个人创业群体的金融体系“长尾”客户将成为新兴金融争夺的蓝海。